美食特产问答汇集土特产、特色美食及特色工艺,促进美食文化传播!

我国膳食结构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公共营养师

我来答
我国膳食结构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公共营养师
给您一篇文献参考。满意就采纳哟

膳食结构指的是膳食中各类营养素的数量及其在食品中所占的比例。人类膳食中的营养素主要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包括微量元素)、水和膳食纤维7大类。任何一种单一食物都不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因此,人类的膳食必须由多种食物组成,且各种食物组成比例合适,才能达到营养平衡、促进健康的目的。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膳食结构从古至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3]。由于膳食结构与农产品加工业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因此本文就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在面对国民膳食结构逐步“西化”,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 中国传统膳食结构
“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果为助,五畜为益”是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基础,也是传统膳食结构的真实反映。中国传统饮食主要以谷类食品为主,多食蔬菜,兼食水果,以动物性食品作为补充。中国传统膳食结构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谷物的摄入 中华传统膳食重视水稻、小麦、高粱、豆类、玉米等谷物的摄入。谷物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B族维生素,也可提供一定的矿物质,对维持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除了单一品种食物外,还开发了八宝粥、八宝饭和腊八粥等食物,这些食物具有全面的营养和健康功效。同时,主食的烹饪方式以蒸、煮、炖等低温方式为主,完全区别于西方的烧烤为主的高温烹饪方式,最大限度保留了食物的营养价值,保证了食品安全。
1.2 果蔬的摄入
果蔬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食用历史悠久。中国在7000年前种植谷类的同时,对其它植物也进行了选择和驯化。神农尝百草,将植物分为可食的菜,可医病的草药,以及不可食的草。在古代的庭桌筵宴中,普通蔬菜是不可缺少的。在《本草纲目》等众多书籍中,均对蔬菜的保健功能做了生动的描述。传统膳食中摄入水果的种类同样非常丰富,如传统的苹果、梨、桃、桔子和荔枝等。果蔬中富含各类有益健康的化学物质,如胡萝卜素、番茄红素、柠檬苦素、大蒜素等。果蔬的摄入,特别是新鲜果蔬的摄入具有控制体重、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和抑制癌症等功效。果蔬中还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素,可刺激肠道蠕动,具有通便、预防肠癌等功能[5]。
1.3 动物性食品的摄入
由于中国古代畜牧业尚不发达,动物性食品大部分来源于外出狩猎捕获的动物,在淡水和海水中捕捞的鱼类。由于狩猎和捕捞的数量有限,导致动物性食品的摄入量有限。当时可食用的动物与现在以谷物饲养的动物不同,体内脂肪含量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相对较低,摄入之后不会增大机体患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风险。
1.4 豆制品和乳制品的摄入
中国古代已经开发了多种大豆食品,如豆腐和豆浆等。由于大豆种植面积较广,产量较高,因此豆制品的价格可以被群众所接受,豆制品的摄入量相对较高。相反,由于畜牧业不发达,牛奶等乳制品来源极少,导致其在膳食结构中所占比例较低。乳制品和豆制品可以为机体提供优质蛋白质,供给机体新陈代谢的原料;提供丰富钙质,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提供各类维生素及异黄酮等活性成分,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癌症的发生。
2 中国膳食结构的变迁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分别于1959年、1982年、1992年和2002年进行了4次全国居民营养健康调查。2005年7月,我国首次发布《中国居民营养膳食与营养状况变迁》系列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动物性食品及油脂摄入大幅升高
从1961年至2000年,世界人群人均动物食品摄入量增加了约两倍,而我国人均摄入量增加了十倍。1992年,膳食蛋白质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的15.2%;到2002年,该比例上升至19.2%。人均油脂日摄入量由1992年的37g上升至2002年的44g,脂肪提供的能量占膳食总能量的比例达到35%,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30%的上线。中国目前约有两亿人超重,600万人肥胖。公共卫生专家认为,膳食结构的“西化”是造成中国居民糖尿病和高血压发病率逐渐升高的首要原因[3]。
2.2 果蔬摄入有所降低
城市居民人均水果日摄入量由1992年的80多g下降至2002年的不足70g,蔬菜人均日摄入量由319.3g下降至251.9g。果蔬摄入量已大大低于《膳食结构金字塔》的推荐量,即水果摄入量100~200g,蔬菜400~500g。
2.3 谷物食品摄入有所降低
谷物食品的人均日摄入量由1992年的593.8g下降至2002年的471.5g,下降趋势明显。
2.4 豆类和奶类摄入不足
豆制品和奶制品的人均日摄入量均呈上升趋势,分别由8.1g和14.9g升至11.8g和26.3g,但与营养学会推荐标准36g和45g之间尚有一定差距。豆制品和奶制品的摄入有限,可能会加大国民患骨质疏松的风险。
2.5 食盐和糖摄入减少,但仍偏高
氯化钠是食品中常用的风味增强剂,但过量摄入对机体具有诸多危害,如导致高血压和骨质疏松等。近年来,城市居民的食盐摄入量呈下降趋势,2000年的人均日摄入量约为10.9g,农村居民的食盐摄入量约为13~16g。两者均高于膳食推荐标准6g。受风俗习惯的影响,南方人群膳食中喜欢加糖,导致糖的摄入量偏高,进而加大患肥胖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
3 改善我国膳食结构的对策建议
20世纪以来,随着抗生素的发现、疫苗的研制和免疫工作、医疗水平的提高,使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疾病谱和死因谱发生很大的变化。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由过去的传染病转变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除了老龄化因素外,膳食结构的变迁是导致这种转变的主要因素。
膳食结构与农产品加工业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农产品加工业的布局受消费者需求的影响,即受膳食结构的响;相反,我们也可通过调整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对消费者的膳食结构加以引导[4]。
3.1 改善动物性食品结构
目前,中国人群膳食中动物性食品的摄入量大幅增加,导致动物性脂肪的摄入增加。动物性脂肪中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较高,加大了中国人群患肥胖、Ⅱ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风险。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降低动物食品的脂肪含量,减轻其对机体健康的影响。目前市场上已经有脱脂大黄鱼、脱脂牛奶等低脂产品的出现,深受消费者的欢迎。而摄入量较大的红肉畜产品,如猪肉、牛肉和羊肉等,极少以脱脂的形式出现。而造成当今社会各类慢性代谢综合症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红肉摄入过多。因此,今后可大力开展脱脂畜产品的研究,以降低含饱和脂肪酸动物脂肪的摄入,预防各类代谢综合症,保证居民优质蛋白的摄入。
3.2 提高果蔬加工水平
目前,我国居民果蔬摄入量明显低于膳食结构金字塔的推荐标准。导致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而居民对健康饮食概念了解较少,导致动物性食品摄入过多,而果蔬摄入减少;二是我国果蔬储存保鲜技术水平较低,相当一部分果蔬在收获、运输、加工和销售过程中腐烂变质造成浪费,而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的果蔬只占总产量的80%左右;三是我国果蔬加工水平不高,且前我国蔬菜的加工率只有5%,水果加工率只有17%。针对上述原因,农产品加工业可采取以下对应策略:一是加大果蔬储藏与保鲜的研究,减少果蔬生产过程中的浪费,提高其利用率;二是提高果蔬加工率,进而加大果蔬产品的供应量;三是提高果蔬加工水平。通过以上三种措施,为消费者提供种类丰富、多档次、数量充足的果蔬产品,提高居民果蔬的摄入量,充分发挥果蔬的健康功效。
3.3 研究开发功能性食品
据国际生命科学学院对功能性食品的最新定义,将其定义为:已被证实具有令人满意的一种或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功能的食品。功能性食品具有调节身体防御功能、调节生理节律以及预防疾病和促进康复等健康功效。功能性食品中真正起生理作用的成分,称为生理活性成分。富含这些成分的物质则称为功能性食品基料或生理活性物质,即功能因子,主要包括活性多糖、功能性油脂、维生素、自由基清除剂和多肽等。目前功能性食品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且有很多成功的范例。如通过酶促水解,可以将普通的食用油改造成为具有保健功能的1,3-甘油二酯,其摄入具有减肥、降血脂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等健康功效。因此,可以通过功能性食品的研究与开发,改善居民膳食结构,促进居民身体健康。
3.4 研究开发药食同源食品
药食两用植物经过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食用证实对人体有益无害,适合普通人群长期食用。目前,国家卫生部已经公布了三批既是药品又是食品的品种名录,第四批又公布了作为普通食品管理的14种新资源食品名录。我国传统医药学中早有“药食同源,药食同功”的理论。利用药食植物制备的食品,又叫做药食两用食品,这种食品既有食物的功能,又兼具药品的功效。虽然我国药食两用植物应用有悠久的历史,但迄今产业化发展还很落后,有很大的盲目性,缺乏组织和引
导。目前应用最多的药食两用食品主要有桔梗、紫苏和牛蒡等。药食同源产品的出现与发展,已经引起了国内医药企业和食品企业的关注,并成为消费者需求的新增长点。大力开发药食同源产品,可以充分发挥中药中健康成分的保健功效,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4 结论
人体的健康,依赖一个搭配合理、营养全面的膳食结构。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群膳食结构逐渐与健康的膳食结构相偏离。膳食结构与农产品加工业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农产品加工业的布局,改善农产品储存和加工水平,积极调整思路,以应对国民膳食结果的改变,使之向着健康的膳食结构发展,改善国民体质,提高国民健
康水平。
当前,我国居民膳食结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城市居民的畜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二是城乡居民钙、铁、维生素a、微量元素普遍摄入不足;三是城市居民蔬菜的摄入量明显减少,绝大多数居民仍没有形成经常进食水果的习惯。在摄入食物的数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摄入的热量大大超过身体每日代谢所需的热量,因而超重与肥胖的人数迅速增加。卫生部王陇德副部长提出科学饮食“八字方针”,一是“调整”,即:调整进食顺序,改饭后吃水果为饭前吃水果;二是“维持”,即:维持高纤维素摄入、维持食物多样化;三是“控制”,即:控制肉类、油脂、盐的摄入量;四是“增加”,即:增加水果、奶、谷物及薯类食物。以下全文转载《人民日报》刊登的王陇德副部长署名文章。
问题——部分居民膳食结构不科学

研究表明,我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估计人数分别为2个亿和6000多万;大城市成人超重率与肥胖率分别高达30%和 12.3%,儿童肥胖率已达8.1%。

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估计现患人数为1.6亿,中、老年人相近,城乡差别不大。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农村患病率上升迅速,城乡差距已不明显。糖尿病患病率为2.6%,估计现患人数为2000多万,另有近2000万人空腹血糖不正常。

缺铁是导致我国居民贫血的主要原因,贫血患病率为15.2%,2岁以内婴幼儿高达24.2%,即平均4个婴幼儿中就有一个患贫血。我国3岁~12岁儿童维生素a缺乏率为9.3%。维生素a缺乏可导致免疫系统损害,儿童多病,使儿童死亡率增高1/3。

以上健康问题的形成,膳食因素在其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居民膳食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能科学合理地把握摄入食物的结构和数量。

结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城市居民的畜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2002年每人每天油脂平均消费量由1992年的 37克增加到44克,脂肪供能比达到35%,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30 %的上限;谷类食物供能比仅为47%,明显低于55%—65%的合理范围。二是城乡居民钙、铁、维生素a等微量元素普遍摄入不足。如每人每天钙的平均摄入量为391毫克,仅相当于推荐摄入量的41%。三是城市居民蔬菜的摄入量明显减少,绝大多数居民仍没有形成经常进食水果的习惯。城市居民每人每天蔬菜的摄入量由1992年的319克,降低至2002年的252克;2002年水果的每日人均摄入量为45克,虽比1982年的37克略有增加,但人均每日仍不足一两。

在摄入食物的数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摄入的热量大大超过身体每日代谢所需的热量,多余的热量被身体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因而超重与肥胖的人数迅速增加。

影响—导致慢性病患者逐年增加

要保持身体健康,需要把握好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掌握好摄入与消耗的平衡。加强体育锻炼,增加肌肉活动和体能消耗固然是保健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然而不科学进食,也不可能保持身体健康。如多喝一罐可乐(355毫升),摄入热量约144 千卡,相当于多吃一两馒头,可抵消40分钟散步所消耗的热量。当前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一是缺乏锻炼,二是摄入热量过多。这里仅讨论有关膳食的问题。

大量科学研究表明,肥胖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摄入高热量食物过多又是形成肥胖的基础因素。因此,摄入热量过多是以上慢性病的直接成因之一。当今的医疗技术还无法彻底治愈这些慢性病,只能及早控制其危险因素,争取不患这些疾病。控制危险因素中,控制热量过多摄入是一个重要方面。一旦患了这些疾病,控制疾病进展、防治伤残非常重要。而要控制疾病进展,单靠医疗技术和药物效果有限,必须调整生活习惯,医疗措施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如糖尿病患者不控制饮食,就不可能满意地控制血糖水平。这些疾病如不能很好地控制,晚期形成的并发症和伤残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近年来,我国居民膳食结构正在向一种不合理、不健康的方向转化。对这一变化,如不及时予以纠正和引导,将会对我国居民的健康状况产生极其严重的影响。另外,慢性病还会对家庭的经济生活水平和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美国1997年糖尿病的直接医疗费用为411亿美元,因其致残和死亡引起的间接费用为540亿美元;1998年用于肥胖及相关问题的直接费用为992亿美元。专家估计,我国糖尿病人的年治疗费用约为4000元左右;根据慢性病的现治疗费用及年均增幅测算,到2010年,我国慢性病的治疗费用将高达5880亿元。如此巨大的费用负担将会对宏观经济的发展形成沉重的压力。因此,防控慢性病行动必须尽快启动。

对策—科学饮食“八字方针”

一调整:调整进食顺序

近年来,中国人的膳食消费中悄然形成了一种常规,那就是饭后吃水果。不论是宴会的上菜程序还是大多数人的生活习惯均是如此。这一习惯,对于中国人的健康无疑是雪上加霜。当前影响群众健康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摄入热量过多。饭后吃水果,往往是在吃饱或吃得过饱的基础上,再添加食物。因此,这部分的热量几乎全部被储存,从而加重了超重和肥胖问题。

从水果本身的成分和身体消化吸收的特性分析,建议成年人最好在每顿饭前吃水果(柿子等不宜在饭前吃的水果除外)。饭前吃水果,有很多好处。首先,水果中的许多成分均是水溶性的,如维生素c以及可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水平的可溶性的植物纤维——果胶等。其消化吸收不需要复杂消化液的混合,可迅速通过胃进入小肠吸收。空腹时的吸收率要远高于吃饱后的吸收率。因此,饭前吃水果有利于身体必需营养素的吸收。其次,饭前吃水果有利于健康饮食“八分饱”的把握。水果是低热量食物,其平均热量仅为同等重量面食的1/4,同等猪肉的肉食的约1/10。先进食低热量的食物,就比较容易把握总的摄入量。第三,许多水果本身容易被氧化、腐败,苹果和梨等切削后很快变色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先吃水果可缩短其在胃中的停留时间,降低其氧化腐败程度,减少可能对身体造成的不利影响。

儿童正处于长身体的时期,部分妇女属于中医讲的“脾胃虚寒”体质,不宜或不适应饭前吃水果。这部分人群可在两顿饭之间加食一次水果,而不是在饭后立即吃水果。

二维持:维持高纤维素摄入、维持食物多样化

高纤维素的摄入是中国传统饮食的一个明显特点。这是一种非常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我们继续坚持。纤维素来自于植物,它不能被消化,也不能被吸收,因此不含热量。

此次调查中有关膳食营养与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例越高,人群超重及肥胖、糖尿病、高胆固醇的风险越低。但近10年来,我国城市居民膳食中蔬菜的进食量持续下降,谷物的供能比也明显低于合理水平,这一不良趋势需要尽快地干预和阻断。当前农村居民的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为61%;尚在合理范围,但也需要及早给以宣传教育和提醒,免得重蹈城市居民之覆辙。食物多样化是中国传统饮食的另一显著特点,非常符合保持健康的要求。世界卫生组织和粮农组织提出的保持健康膳食因素的第一条就是食物多样化。一个吸收消化功能正常的人,只要做到了食物多样化,就绝对不需要膳食增补剂或保健品等的补充。食物是身体必需营养素的最好补充剂。与人造的或人工合成、提取的保健品相比,天然食物中的营养素的吸收,远优于前者,所以中国人的经验总结叫“药补不如食补”。世界卫生组织和粮农组织还特别推荐植物性食物的摄入,提出了“天天五蔬果” (fiveperday)的口号,即每天争取吃够五种水果和五种蔬菜。这也是推进食物多样化,维护身体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对因客观条件限制不能做到食物多样化的人群,可根据当地特点,采用特殊人群营养增补剂或食品强化的办法解决营养素缺乏的问题。

因此,为了抵御慢性病的侵袭,一定要尽最大可能维持中国传统饮食结构中高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和食物多样化的良好习惯。

三控制:控制肉类、油脂、盐的摄入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膳食中肉、油脂类的量及比例明显增加。此类食物提供的热量所占的比例,已大大超过合理的结构。中国传统饮食中盐的使用量也过多。中国有句俗话讲“好厨子一把盐”,就是明显的例子。肉类是高热量食物,许多人已了解,但油脂类单位重量的热量更高,绝大多数人不清楚。每100克猪肉所提供的热量是 395千卡,而100克油脂提供的热量是899千卡,高出一倍还多。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每人每天油脂的摄入量是25克,而全国调查平均人日摄入44 克,北京市的居民每人日为83克,远超过合理的摄入量。

许多科学研究已清楚表明,过多的盐的摄入造成水、钠在体内的潴留,是引致高血压病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每人日均食盐摄入量为6克(约相当于成人拇指盖大小的小汤勺一平勺),而我国居民的平均日摄入量为12克,超出整整一倍。

四增加:增加水果、奶、谷物及薯类食物

大量科学研究表明,经常进食水果可明显降低患肿瘤等慢性疾病的危险度;水果中含有许多抗氧化成分,可延缓细胞的衰老过程;大量的维生素可维持细胞的正常分化。美国人有句俗语叫“每天吃一个苹果,不用找医生瞧病。”而中国人,特别是男性同胞普遍认为水果是零食,平时很少吃。要进行膳食成分的科学调整,首先要增加水果的进食量,使水果成为每顿饭必不可少的成分。

牛奶中含有大量的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且极易被身体吸收。这一点可以从牛奶被作为四个月以内的婴儿的惟一食物或补充食物得以证明。牛奶中不但含有优质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每100克牛奶中还含有钙104毫克、维生素a24毫克以及身体必需的其他微量元素。发达国家的居民从出生到老年,每天均饮用牛奶,而我国一般只有孩子和老人饮用,绝大多数成年人从不喝牛奶。此次调查表明,奶及其制品的每日人均摄入量虽较前有所增加,但仍为26.3克,处于非常低的水平。当前我国居民钙的摄入量不足,如每天补充300毫升牛奶,则正好补足每日钙的需要量。许多人只知吃钙片补钙,却不知道牛奶是天然的、最易吸收的钙源。因此,中国人每日应补充300毫升牛奶,这应是膳食革命的重要内容。

谷类中植物蛋白、b族维生素、不饱和脂肪酸及纤维素的含量较高。薯类为低脂、高纤维、含有丰富矿物质的食物。这些成分均是人体肌肉和神经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同时多种谷物和薯类的摄入,还可以使营养成分互补,更好地满足身体的需求。而近年来,我国居民膳食中除大米、小麦外的其他谷类和薯类的量明显减少,谷类从1982年的每人每日103.5克降低到 2002年的23.3克;薯类从179.9克降到49.5克。这种变化趋势,对维持身体的健康十分不利,应尽快扭转。每日膳食中不应只有大米白面,而应品种尽可能多地进食其他谷类和薯类。

总之,中国人当前的饮食习惯必须尽快来一场彻底的变革,恢复原有的健康的膳食结构,增加身体必需的食物种类,把握好每日进食量与消耗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消除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发生的基础,较大幅度地降低其发病率,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
膳食结构三种模式
[编辑本段]

当今世界大致有三种膳食结构模式
一是发达国家模式。也称富裕型模式,主要以动物性食物为主,通常年动物性食品年人均消达270kg,而粮食的直接消费量不过60-70kg。
二发展中国家模式。也称温饱模式,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年人均消费谷类与薯类达200kg,肉蛋鱼不过5g,奶类也不多。
三是日本模式。也称营养模式,主要特点是既有以粮食为主的东方膳食传统特点,也吸取了欧美国家膳食长处,加之经济发达,人均年摄取粮食110kg,动物性食品135kg左右.

膳食结构三种类型
[编辑本段]

当今世界各国的膳食结构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 动、植物性食物消费量比较均衡,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基本符合营养要求,膳食结构比较合理,以日本人的膳食为代表。分析战后日本人的膳食结构,可以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中国居民膳食优点和缺点
这种传统的膳食结构具有两个优点:一是脂 肪的摄入量低,且脂肪中大多数是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不会引起“富裕型”疾病; 二是膳食中的热量来源主要是碳水化合物, 这种热量类型, 结合我国居民的劳动量, 持基本 平衡状...
我国城市居民的膳食结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相关论文
膳食结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城市居民的畜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脂肪供能比达到35%,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30 %的上限;谷类食物供能比仅为47%,明显低于55%—65%的合理范围。二是城乡居民钙、铁...
我国目前膳食结构存在什么问题
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中,畜肉类和油质消费过多,脂肪供能比超过30%,而且动物性脂肪所占的比例偏高,谷类食物消费偏低。膳食结构是指膳食中各类食物的数量及其在膳食中所占的比重,由于影响膳食结构的这些因素是在逐渐变化的,所以膳...
我国膳食结构存在的问题有
目前我国的膳食结构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①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中,畜肉类和油质消费过多,脂肪供能比超过30%,而且动物性脂肪所占的比例偏高,谷类食物消费偏低。②农村居民的膳食结构趋于合理,但动物性食物、蔬菜和水果的消费...
目前我国膳食结构特点?
目前,我国居民的传统膳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谷类、薯类和蔬菜的摄入量较高,肉类的摄入量比较低,豆制品总量不高且随地区不同而不同,奶类消费在大部分地区不高,居民膳食结构的特点是以下3个方面:1、高碳水化合物,特别...

米面类相关美食问题